膏肓之疾成语的解释为: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,也比喻事态严重,无法挽救。它源于古代医学认为心尖脂肪为“膏”,心脏与膈膜之间为“肓”,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,病入膏肓”便表示病情极其严重。
1、膏肓之疾的拼音:
gāo huāng zhī jí
2、膏肓之疾的释义:
指无法医治的绝症或病情极其严重、难以挽回的疾病,常用来形容病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,膏肓,古人认为心尖脂肪为“膏”,心脏与膈膜之间为“肓”,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,因此引申为难以治疗的重病。
3、膏肓之疾的出处:
出自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疾不可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”这句话是秦国的名医医缓对晋景公病情的描述,表示病情已经深入膏肓,无法救治。
4、膏肓之疾的例句:
他的病情已经恶化到膏肓之疾的地步,医生也束手无策,只能尽力缓解他的痛苦。
5、膏肓之疾的成语用法:
作为名词短语使用,通常用于形容病情极其严重,无法挽回的情况,在句子中常作宾语,表示某种无法治愈的疾病或困境。
6、膏肓之疾的示例:
面对这膏肓之疾,患者和家属都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,但即便如此,他们仍不放弃希望,寻求着哪怕一丝丝的治疗可能。
7、膏肓之疾的近义词:
不治之症、病入膏肓、无可救药等,都表示病情严重到无法治愈的程度。
8、膏肓之疾的反义词:
药到病除、手到病除、妙手回春等,表示病情可以得到迅速有效的治疗,与膏肓之疾形成鲜明对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