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无遗才意指民间没有被遗弃的人才,形容政令严明,善用人才,使各阶层人才都能发挥所长,国家得到充分治理。
野无遗才的拼音
yě wú yí cái
野无遗才的释义
指民间没有被弃置不用的人才,形容任人唯贤,人尽其才,社会上的贤能之士都能得到任用,没有遗漏。
野无遗才的出处
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“公至赤壁,与备战,不利,于是大疫,吏士多死者,乃引军还,备遂有荆州、江南诸郡,山民不乐,多谋欲叛,备惧之,以问雍,雍曰:‘天下方乱,英雄用武之时也,今将军拒操,欲安所归乎?愿将军迎之,使抚百姓而示利害,百姓必乐从,且以将军之威,东征西讨,所向皆克,何患不济?若使备抚此州,不过为曹公之附庸耳,今以将军之才,加之兵精粮多,将乐为用,则霸王之业可成也。’备深以为然,与雍同心,始得荆州民心,初,荆州内乱,民不保业,有司又欲徙民于南,民闻而大恐,备乃问雍,雍曰:‘天下扰攘,各贪其命以保生,舍其本业而寄他方,非其计也,今将军以仁义为先,兵强士附,若徙民于南,则民心不安,必生变乱,不如安民于本土,示以威德,则民怀其德,畏其威,野无遗才矣。’”虽原文未直接以成语形式出现,但“野无遗才矣”表达了该意思,后逐渐凝练为成语,更明确的出处可参考《晋书·山涛传》:“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,每一官缺,辄启拟数人,诏旨有所向,然后显奏,随帝意所欲为先,故帝之所用,或非举首,众情不察,以为涛不留意于选,涛所奏称美,多类此者,时人以涛主意在左右,而爱憎不由己,以为贤于远求,然每有功名当途者,辄举之,谓人曰:‘人之有过,过在当任,黜之足矣,穷人无告,则无所不至,当求之自新。’故时人皆谓涛为‘仲举复生’,或问涛:‘凡所目察,多于类,而宪司不免缺遗,何也?’对曰:‘夫选官用贤,则备体矣,铨衡得地,则髦俊并进,使驽蹇得与良骥并走,则令劣者不胜其任矣,虽欲备物,亦安得而全之乎?故时有遗才。’又曰:‘野无遗才,则朝多俊乂。’”
野无遗才的例句
- 如今朝廷广开才路,野无遗才,四方贤士纷纷来投,实乃国家之幸。
- 这位明君在位期间,任人唯贤,野无遗才,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。
成语用法
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形容政治清明、人才得到充分任用的社会状态。
示例
在一个野无遗才的社会环境中,每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,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,例如唐朝时期,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,通过科举制度等途径,让大量寒门子弟得以入仕,真正做到了野无遗才,使得唐朝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。
野无遗才的近义词
野无遗贤:指民间没有被遗弃的贤人,和“野无遗才”意思相近,都强调社会上有才能的人都能得到任用,没有被埋没,唐朝贞观年间,唐太宗广纳贤才,野无遗贤,开创了“贞观之治”的盛世局面。
人尽其才: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,侧重于个体才能的充分发挥,与“野无遗才”整体上人才不被遗漏的意思有相通之处,一个好的团队应该合理分配任务,让人尽其才,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。
野无遗才的反义词
怀才不遇:有才能的人不受重用,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,与“野无遗才”中人才都能得到任用形成鲜明对比,他空有一身本领,却怀才不遇,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。
明珠暗投:把闪闪发光的珍珠投到黑暗的地方,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,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的人手里,体现了人才没有被正确任用,和“野无遗才”意思相反,他原本以为这家公司能让他大展拳脚,没想到却明珠暗投,自己的才能根本得不到发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