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"成语的解释为: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,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,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了。强调预防与未雨绸缪的重要性。
1、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的拼音:
qī nián zhī bìng, qiú sān nián zhī ài
2、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的释义:
这个成语比喻对于难治之病,需要长期准备和积累有效的治疗方法或药物。“七年之病”指的是长期难以治愈的疾病,“求三年之艾”则意味着需要寻找并储存多年的艾草(艾草在中医中常用于灸疗,有温经散寒、通络止痛等功效),以备不时之需。
3、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的出处:
这个成语出自《孟子·离娄上》,原文是:“今之欲王者,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,苟为不畜,终身不得。”意思是,现在那些想要统一天下的人,就像得了七年的病却去寻求三年的艾草一样,如果不事先准备,就永远得不到。
4、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的例句:
面对公司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,我们不能急于求成,而应像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”那样,耐心寻找并实施有效的改革措施。
5、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的成语用法:
这个成语通常用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形容对待问题或疾病时的远见卓识和耐心准备。
6、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的示例:
在环境治理方面,我们不能等到污染严重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才开始行动,而应该像对待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”一样,提前规划,长期努力。
7、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的近义词:
未雨绸缪、有备无患、防患未然等,都表示事先做好准备,以防患于未然。
8、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的反义词:
临渴掘井、措手不及、亡羊补牢(但“亡羊补牢”虽表示事后补救,其语境中仍含有积极改正的意味,与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”的完全预防性质有所不同,因此不完全算作反义词),更贴切的反义词可能是“临时抱佛脚”,指平时不准备,事到临头才匆忙应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