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七步成诗"成语的释义指的是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一首诗,形容人文思敏捷、才华横溢。该成语源自三国时期曹植在其兄曹丕逼迫下,于七步之内作诗一首的故事,后用来比喻才情出众,能在紧迫中展现非凡的创作能力。
1、七步成诗的拼音:
qī bù chéng shī
2、七步成诗的释义:
原指三国时期曹植在七步之内就能吟出一首诗,形容人才思敏捷,出口成章,现在多用来比喻在极短时间内就能创作出诗文或想出办法。
3、七步成诗的出处:
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,不成者行大法;应声便为诗曰:‘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,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!’帝深有惭色。”
4、七步成诗的例句:
他才思敏捷,经常能在众人面前七步成诗,令人赞叹不已。
5、七步成诗的成语用法: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形容人才思敏捷,通常用于正面评价某人的文学才华或应变能力。
6、七步成诗的示例:
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具备七步成诗的能力,如李白、杜甫等,他们的诗作流传千古,至今仍被后人传颂。
7、七步成诗的近义词:
出口成章、倚马可待、才高八斗等,都用来形容人才华横溢,文思敏捷。
8、七步成诗的反义词:
江郎才尽、才疏学浅、笨嘴拙舌等,用来形容人才华用尽或缺乏文学才华,表达能力差。
“七步成诗”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才情,也反映了在特定情境下人们需要迅速反应和表达的能力,在现代社会,虽然不再需要像古代那样在七步之内作诗,但“七步成诗”的精神仍然激励着人们追求思维敏捷和创造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