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弱暴寡成语的解释

凌弱暴寡成语的解释为:凌,侵犯;暴,欺侮、践踏;寡,少。指欺侮弱者和少数。该成语形容仗势欺压弱小者和少数人的行径,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常用于批评和谴责此类不公行为。

1、凌弱暴寡的拼音

凌弱暴寡成语的解释

líng ruò bào guǎ

2、凌弱暴寡的释义

凌弱暴寡指的是欺凌弱小,暴虐孤单无助的人。“凌”意为欺凌,“弱”指弱小的人,“暴”意为暴虐、欺压,“寡”则指孤单无助或势单力薄的人。

3、凌弱暴寡的出处

这个成语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,原文为“今恩足以及禽兽,而功不至于百姓者,独何与?然则一羽之不举,为不用力焉;舆薪之不见,为不用明焉;百姓之不见保,为不用恩焉,故王之不王,不为也,非不能也,曰:‘可为也。’熟不可?曰:‘可。’曰:‘熟能为之?’曰:‘天下可运于掌。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,必使仰足以事父母,俯足以畜妻子,乐岁终身饱,凶年免于死亡;然后驱而之善,故民之从之也轻,今也制民之产,仰不足以事父母,俯不足以畜妻子,乐岁终身苦,凶年不免于死亡,此惟救死而恐不赡,奚暇治礼义哉?王欲行之,则盍反其本矣,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;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;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;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,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,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,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,涂有饿莩而不知发,人死,则曰:‘非我也,岁也。’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,曰:‘非我也,兵也。’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,今夫天下之人牧,未有不嗜杀人者也,如有不嗜杀人者,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,诚如是也,民归之,由水之就下,沛然谁能御之?’王曰:‘吾惛,不能进于是矣,愿夫子辅吾志,明以教我,我虽不敏,请尝试之。’曰:‘无恒产而有恒心者,惟士为能,若民,则无恒产,因无恒心,苟无恒心,放辟邪侈,无不为已,及陷于罪,然后从而刑之,是罔民也,焉有仁人在位,罔民而可为也?是故明君制民之产,必使仰足以事父母,俯足以畜妻子,乐岁终身饱,凶年免于死亡,然后驱而之善,故民之从之也轻,今也制民之产,仰不足以事父母,俯不足以畜妻子,乐岁终身苦,凶年不免于死亡,此惟救死而恐不赡,奚暇治礼义哉?王欲行之,则盍反其本矣,曰:‘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。’‘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;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;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,谷与鱼鳖不可胜食,材木不可胜用,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,养生丧死无憾,王道之始也。’‘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,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,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,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,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,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’‘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,涂有饿莩而不知发,人死,则曰:‘非我也,岁也。’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,曰:‘非我也,兵也。’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’‘今恩足以及禽兽,而功不至于百姓者,独何与?’‘权,然后知轻重;度,然后知长短,物皆然,心为甚,王请度之!’”虽然原文中没有直接以“凌弱暴寡”四字成句,但孟子在此篇中强烈批评了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与压迫,这种剥削与压迫行为可视为“凌弱暴寡”的一种体现。

4、凌弱暴寡的例句

那些仗势欺人的权贵,常常凌弱暴寡,令人不齿。

5、凌弱暴寡的成语用法

该成语通常用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形容那些欺凌弱小、欺压无助之人的恶劣行为。

6、凌弱暴寡的示例

在古代社会,一些权贵常常利用自己的权势,对平民百姓进行欺压和剥削,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凌弱暴寡。

7、凌弱暴寡的近义词

欺软怕硬、恃强凌弱、仗势欺人、以强凌弱等。

8、凌弱暴寡的反义词

扶弱济困、仗义执言、保护弱小、扶危济困等,这些词语都表达了帮助、保护弱小者的意思,与“凌弱暴寡”形成鲜明对比。

原文链接:,转发请注明来源!